【改革前沿】政府工作報告定調2022年國資國企改革重點
1.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,堅持“兩個毫不動搖”。
2.繼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。加快疫苗和特效藥物研發,持續做好疫苗接種工作。
3.堅持穩字當頭、穩中求進。要統籌穩增長、調結構、推改革,加快轉變發展方式,不搞粗放型發展。
4.確保糧食能源安全。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,保障民生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用電;實施全面節約戰略;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,加快油氣、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,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。
5.防范化解重大風險。壓實地方屬地責任、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,加強風險預警、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;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,運用市場化、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。
6.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。清理轉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,支持地方對特殊困難行業用電實行階段性優惠政策;引導大型平臺企業降低收費,減輕中小商戶負擔;要加大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清理力度,規范商業承兌匯票使用,機關、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要帶頭清欠。
7.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。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保障,促進農民工就業,幫扶殘疾人、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;堅決防止和糾正性別、年齡等就業歧視,著力解決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;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,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實訓基地。
8.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,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,加強國有資產監管,促進國企聚焦主責主業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。
9.弘揚企業家精神,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業創新、安心經營發展。
10.提升科技創新能力。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;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,發揮好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用,推進科研院所改革,改進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管理方式;推進國際科技合作;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,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,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。
11.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深化產學研用結合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。
12.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。加強原材料、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,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,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;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,促進傳統產業升級,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,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;著力培育“專精特新”企業,在資金、人才、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;推進質量強國建設,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。
13.促進數字經濟發展。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,推進5G規?;瘧?,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,發展智慧城市、數字鄉村;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,培育壯大集成電路、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,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。
14.積極擴大有效投資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“十四五”規劃,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;建設重點水利工程、綜合立體交通網、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,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,完善防洪排澇設施,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。
15.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、長江經濟帶發展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,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;發展海洋經濟。
16.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。保障化肥等農資供應和價格穩定;加快推進種業振興,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,提高農機裝備水平;加強生豬產能調控,抓好畜禽、水產、蔬菜等生產供應。
17.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。完善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,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;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,加強勞務協作、職業技能培訓,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。
18.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。啟動鄉村建設行動,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,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。
19.積極利用外資。扎實推進自貿試驗區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,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,提高綜合保稅區發展水平。
20.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,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,穩步拓展合作新領域;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;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,有效防范海外風險。
21.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;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,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、資源化;科學開展國土綠化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保護生物多樣性,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。
22.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。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;推動能源革命,確保能源供應,推進能源低碳轉型;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有序減量替代,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、靈活性改造、供熱改造;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,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;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,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,推進鋼鐵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;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;推動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轉變,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政策,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。